王阳明格物致知思想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王阳明 格物致知 王阳明格物致知思想研究

王阳明格物致知思想研究

#王阳明格物致知思想研究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王阳明格物致知思想研究 相关推荐 ·西北师范大学 ·《兰州大学学报》1980年1 ·大连理工大学 ·安徽大学 ·河南大学 ·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》202 ·《宝鸡文理学院学报(社会

王阳明是宋明理学之心学一系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,也是中国历史上继周公之后第二位立德立功立言“三不朽”人物。其思想是每一位研究宋明理学的学者都无法绕开与回避的。宋明理学发展至中晚期,国家内忧外患不断,社会矛盾层出不穷,而被奉为官方哲学的程朱理学,却无力解决如此忧患与矛盾。在此背景下,以成贤成圣为人生“第一等事”的儒生王阳明,对程朱理学进行了学术上的反思与考察,而且,就是在对朱熹“格物穷理”说的反思中,开始了其哲学思想的建构。本研究致力于王阳明的“格物致知”说,主要分以下三个部分:首先,针对格物致知问题的提出与渊源予以总括性论述,然后在宋明理学的框架内,就王阳明对朱熹和陆九渊的格物致知说的反思和继承分别加以论述。通过此论述,旨在阐明王阳明继承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,承认心的本然状态与天地万物的本然状态是统一的,强调人通过内省可以尽心知性以知天,从而达到对天理的真实的体认。表现在格物上便是求理于内。同时指出,其与朱熹思想之间也并非完  (本文共73页) 本文目录 | 阅读全文>>

权威出处: 西北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2020年 《兰州大学学报》1980年10期 兰州大学学报 朱熹、王阳明格物致知思想之比较——兼论阳明学与朱子学的关系

对“为学之方”的重视是宋明理学的一贯传统。朱熹和王阳明关于这一点的思考集中体现在他们各...  (本文共7页) 阅读全文>>

权威出处: 《兰州大学学报》1980年10期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罗钦顺格物致知哲学思想研究

“格物致知”作为《大学》的重要概念,由于思考的个体和时代背景的不同,每位学者对其的解读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。阳明心学的产生和发展给程朱理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,作为传统程朱理学卫道者的罗钦顺在心学的挑战下,与王阳明通过书信往来就“格物致知”进行了辩争,在对阳明心学的批判中形成了具有其独特风格的格物思想。文章对罗钦顺哲学体系中的“格物致知”思想进行探究,从分析罗钦顺生活的时代以及所处的学术环境入手,将社会背景与其格物致知思想的产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,阐析社会的变迁以及时代的话语转换对罗钦顺哲学思想的影响,深入挖掘罗钦顺“格物致知”思想的内涵。其格物思想以理一分殊为逻辑前提,试图在本体论的层面通过对万物分殊之理的把握而体究终极之理一;在心性论上以体用、动静之别来区分心、性,阐述了性之本体而心为其用,以心性之辨来说明性即理而非心即理,从而确立格物修养的基本方向,即格物要格外物与格心并重,对外物进行省察的同时要重视内心的修养;在对物如何...  (本文共48页) 本文目录 | 阅读全文>>

权威出处: 大连理工大学 硕士论文 2018年 安徽大学 安徽大学 论儒家对“格物致知”的多维化诠释

自两宋起,随着《大学》受到的关注度逐渐上升,“三纲领八条目”这一重要概念被提炼了出来。“格物致知”作为儒家“八条目”修养功夫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,也逐渐被儒家学者所重视,并在其内涵上不断进行发掘诠释,成为了传统儒家哲学研究中的重要范畴。历代学者在构建自家学说的理论体系时,无不重视在“格物致知”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发挥和构建。其中,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“格物致知”观诠释最为突出,也最具有针对性。程朱理学认为“格犹穷也,物犹理也”,“格物”即是为了穷尽事物之理,穷尽事物之理自然知致,形成了求知于物的理学“格物致知”工夫论。而心学“格物致知”观自陆九渊“发明本心”方法论始,经由王守仁加以“致吾心之良知”的发挥,形成了求知于心的格物致知观点,与理学“即物穷理”的格致论在诠释维度上体现为相反的路径。如此,对“格物致知”诠释观点的沃土已然形成。自此之后,杨简、罗钦顺、王夫之等人从自身的修养体验角度分别对程朱、陆王加以批判圆融,或试图分离外向、内...  (本文共59页) 本文目录 | 阅读全文>>

权威出处: 安徽大学 硕士论文 2020年 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 王阳明《大学》思想研究

《大学》作为重要的儒家传统经典之一,历经汉唐之诠释直到宋代才真正发挥其影响。宋儒重视对儒家经典的阐释和研究,朱熹对大学极为关注,视其为“入德之门”。以《大学》为其思想的经典依据,他“移其文,补其传”,改定文本章次,经朱熹改本的《大学》作为四书之首具有了新的生命和崇高的地位,为后儒所尊崇。王阳明出身孝悌世家,少年时就提出了成圣的为学目的。作为朱熹的推崇者,青年时期的王阳明深受《大学》理论尤其是格物穷理说的影响,他遍寻朱子之书,研讨格物之学,在经过了数次失败的体验后,王阳明最终意识到了朱子分心与理为二的问题,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王阳明,他上下求索,出入佛老,直至龙场悟道心即理的体悟才找到了解决的办法。王阳明的心即理命题,将普遍性和个体性,理性与非理性统一了起来,消解了理性与感性的对峙,贯通了形上和形下,使理不能超越于个体而存在。心即理是其道德哲学的基石,为人的多样性和成圣的可能性提供了心性论的前提。在心即理体系下,王阳明以古本为正,对...  (本文共51页) 本文目录 | 阅读全文>>

权威出处: 河南大学 硕士论文 2010年 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》2021年23期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“格物致知”的价值归因及培育路径

青少年德育工作是当前青少年道德素质水平提升的重要教育工作,而道德素质水平主要通过个人的道德实践去提升,"格物致知"是我国...  (本文共2页) 阅读全文>>

权威出处: 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》2021年23期 《宝鸡文理学院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2019年06期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(社会科学版) 《礼记·大学》“格物致知”新解

历来对"格物致知"的阐释以德性论和知识论为两大趋向。"格物致知"相当于"执两用中"的中庸智慧。《礼记·大学》原文对"格物致知"的阐释并未缺失,从"听讼"来实现"...  (本文共6页) 阅读全文>>

权威出处: 《宝鸡文理学院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2019年06期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